高考地理该如何备考?地呈千古文明,理蕴万世精华。大到世界,小到生活。爱地理,爱生活!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跟地理息息相关。每天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。了解天气符号(如:晴天、阴天、多云、小雨、大雨、雷雨、风向以及风力大小等),并特别注意重要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(如台风)。启达教育老师为你整理了备战2020年高考:高考地理必修一到必修三,核心考点汇总,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!
高考地理该如何备考?地呈千古文明,理蕴万世精华。大到世界,小到生活。爱地理,爱生活!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跟地理息息相关。每天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。了解天气符号(如:晴天、阴天、多云、小雨、大雨、雷雨、风向以及风力大小等),并特别注意重要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(如台风)。启达教育老师为你整理了备战2020年高考:高考地理必修一到必修三,核心考点汇总,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!
必修一
一.地球运动
1.地球自转:
①方向:自西向东,北逆南顺。
②周期:一个恒星日,为23小时56分4秒。
③速度:⑴角速度:15°/小时,南北极角速度为0,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。
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,南北极线速度为0。
④地理意义: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。⑵产生时差时。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,北右,南左。
2.地球公转:
①方向:自西向东,逆时针方向。
②周期:一个恒星年,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。
③速度:近日点速度比较快,远日点速度比较慢。
④地理意义: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。⑵昼夜长短的变化。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。
3.时间早晚判断:
地球自西向东自转,在同一纬度地区,相对来说,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,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。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,同一时刻,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。京都相差15°,时间相差一小时。
4.时差计算: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,时区号数相减,东加西减。
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,时区号数相加,东加西减。
5.春分、夏至、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:
①春秋分:⑴全球昼夜平分;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。
②夏至日:⑴北半球昼长夜短,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,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,南半球相反。
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。
③冬至日:⑴北半球昼短夜长,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,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,南半球相反。
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。
二.简易天气系统
1.锋面
2.气旋
三.气压带风带分布,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
1.气压带和风带
2.气候类型
1.洋流的分布
2.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
①气候: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。
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:暖流增温加湿;
寒流降温减湿。
②渔场:⑴寒暖流交汇处:北海、纽芬兰、北海道渔场。⑵上升流:秘鲁渔场。
③海洋航行:顺(逆)洋流而行,可节省(浪费)燃料和时间。
④海洋污染: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。
五.褶皱,断层与地表形态及水循环
1.水循环:自然界的水在水圈、大气圈、岩石圈、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。
分为海陆循环、陆地内循环、海上内循环。
2.地表形态
①内力作用(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)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,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,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。
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,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。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;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。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,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,垂直运动为辅。
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,主要表现为风化、侵蚀、搬运、堆积四种方式。
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,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,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,起着主导作用。
3.褶皱和断层
①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,岩层发生塑性变形,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。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,其中有两种机泵形态,向斜和背斜。
四.洋流
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。
六.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
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
必修二
一.工农业的区位因素(区位条件),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,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。(工业:首钢,亦庄,中关村与工业地域)
农业:
(1)农业的区位因素:①自然因素:气候、地形、土壤、水源
②社会经济因素:市场、交通、劳动力、政策、机械、科技等
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。
(2)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:自然因素比较稳定,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。
(3)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:
①季风水田农业:
⑴分布:亚洲的季风区(东亚、南亚、东南亚)作物:水稻为主(好暖喜湿)
⑶区位条件:气候以季风为主,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;
地势平坦,适合水田管理;
人口稠密,劳动力丰富;
人多地少,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;
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(7000年历史)。
(4)特点:经营(生产规模小);单产高,商品率低;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;水利工程量大。
②商品谷物农业:
(1)分布: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阿根廷、俄罗斯、乌克兰
作物:小麦、玉米
(2)区位条件:自然条件优越(气候温和、地势平坦、土壤肥沃)。
交通运输便利;市场广阔;地广人稀;机械化程度高;农业科技先进。
(4)特点:生产规模大,商品率高,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。
③大牧场放牧业:
(1)分布: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阿根廷、南非(干旱、半干旱气候区)生产对象:牛、羊
(2)区位条件:气候温暖,草类茂盛;地广人稀,低价低;距离海港进,交通便利。
(3)特点:生产规模大,商品率高,专业化程度高。
④乳蓄业:
(1)分布:北美洲五大湖地区、西欧、中欧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
农产品:牛奶及奶制品
(2)区位条件:气候温凉、潮湿,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;
城市化水平高,生活习惯影响,对乳蓄产品需求量大。
(3)特点:商品率高;机械化程度高;集约化程度高;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。
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:
(1)区位条件:自然:降水适中;土壤肥沃;地形平坦;水源充足。
社会经济:市场广阔(世界主要小麦、蓄产品产地);劳动力丰富;生产方式、技术先进。
(2)特征:生产结构: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(小麦—牧羊);
经营方式:家庭大牧场。
科技应用:化区轮牧、种植优质牧草、轮作制。
农业专业化、地域化水平较高。
工业:
(1)工业的区位因素:水源、土地、市场、运输、动力、原料、政策、劳动力
(2)工业的主要因素:原料导向型、市场导向型、动力导向型、劳动力导向型、技术导向型
(3)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。(工业:首钢,亦庄,中关村与工业地域)
①传统工业区:
(1)分布:德国鲁尔区、英国中部区、美国东北部工业区、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。
(2)特征:一个核心:以大型企业为核心。
二个区位条件:煤炭和铁矿。
三个问题:运输量大;能源消耗量大;污染严重。
四个典型分布区:德国鲁尔区、英国中部区、美国东北部工业区、我国辽中南工业区。
五个工业部门:煤炭,钢铁,化学,机械,纺织。
①德国鲁尔区:
(1)区位条件:丰富的煤炭资源;离铁矿较近;充沛的水源;便捷的交通;广阔的市场。
(2)衰落的主要原因:
生产结构单一;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;世界性钢铁过剩;新技术革命的冲击;用地紧张、环境污染严重。
(3)综合整治措施:调整工业结构;调整工业布局;发展第三产业;优化环境。
②新兴工业区:
(1)分布:意大利中北部和中部地区、德国南部地区、以及美国“硅谷”、日本的“硅岛”等。
①意大利新兴工业区:
(1)主要条件:
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;
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。
发达的信贷体系;
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;
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(2)发展特点:
②美国“硅谷”高新技术
产业特点:从业人员水平高;产品研发费用高;产品增长和更新速度快;产品面向国际市场。
崛起原因:位置优越,环境优美;气候宜人,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,温暖湿润。
高等院校,斯坦福大学;便捷的交通,通达速度快,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;军事订货
二.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(内涵与原则)
A人的管理调控B经济C社会D生态
内涵:生态持续发展(基础)、经济持续发展(条件)、社会持续发展(目的)
可持续发展原则:公平性、持续性、共同性。
三.城市化标志、过程、特点,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。
①城市化标志:城市人口数量增加;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;城市占地面积广大。
③城市化过程:
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:大气污染;水污染;固体废弃物污染;噪声污染。
四.人口变化,人口增长模式、特点、分布,人口迁移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。
①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:
②人口迁移原因:经济因素、自然因素、政治因素、个人喜好及动机。
③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:
必修三
一.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
①对调出区发展的影响: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,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。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,增加就业让机会,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。促进西部各民族之间安定团结。
②对调入区发展的影响: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,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,还能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优势,推动产业法杖和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。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。
传递咨询 知晓动向
领取免费备考资料